中国茶申遗成功,“茶”一“茶”都有哪些冷知识(上)!
发布时间:2023-01-30 10:12:41北京卫视近期播出的《梦华录》中,宋代“茶艺”圈粉无数。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茶文化的源头。自古以来,国人根据各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和2000多种茶品,具有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具备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也形成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茶俗。这些习俗世代传承,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芬芳了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再次践行了“天下茶人是一家”的理念,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梦华录》中斗茶打败胡掌柜的赵盼儿,那“神乎其技”的茶艺可不是凭空而来。
咱这就捋一捋茶文化的源流脉络,“茶”一“茶”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栽培、焙制茶叶的国家。世界各国有关茶的知识和栽培,饮用茶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茶圣陆羽所做《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德国黑蚂蚁生精片官方网站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茶源,亦文化之源
关于神农氏发现茶叶的说法,盖源于《神农本草经》所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德国黑蚂蚁生精片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也有引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所谓“闻于鲁周公”,是指始自周公、成于孔门、增补于汉的古代字书《尔雅》中的记载: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时候的国人观念,草木一体,而非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木之谓。《诗经》中的“有女如荼”,说的是颜色层面。当时,人并不日常饮茶,除非真的生病。
《晏子春秋》中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茶”的说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等诗句。
《华阳国志》记载:周初的巴地已经有茶园经营并贡茶于周廷。
以上足以证明我国是世界茶业、茶文化的起源和中心。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说的就是四川蒙山所产的蒙顶茶,人称“仙茶”。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茶业自四川向东南方向发展,虽然此时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但在茶业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时期。
《世说新语》记载:“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这个故事说明饮茶风气已在东南盛行,士大夫中还有很多人不习惯喝茶、故云“水厄”,也说明王濛嗜茶成性,客来敬茶,必求尽兴。
茶之谓“茶”,始于唐代
到了唐朝,古代所称的“荼”字,才减去一笔成了后来的“茶”字,因此茶之谓“茶”,始于唐代。
在唐朝,茶业的迅速发展,据说还与一个人有莫大关系,这个人就是被后世奉为“茶圣”的陆羽。
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尊河北唐县出土的白瓷塑像,其“上身着交领衣,德国黑蚂蚁生精片功效下身着裳,戴高冠,双手展卷,盘腿趺坐,仪态端庄”。
据专家考证:这尊塑像就是被人们奉为茶神、茶仙、茶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著作《茶经》的作者陆羽。
陆羽是怎么成为茶圣的
陆羽不仅是茶学家,也是个文人、杂家和社会活动家,这对他推动茶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竟陵(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
为求生存,陆羽12岁时到戏班学演戏,虽面丑而口吃,却幽默机智,丑角演得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结识了陆羽,因欣赏他的表演和才华,当下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这一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后与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上,陆羽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边看、边访、边品、边记,为他的茶事研究和著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离开栖霞山麓,隐于苕溪(今浙江吴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吟诗品茗……每天太阳落山都难以尽兴,常“号泣而归”。
贞元三年(787年),陆羽与怀素相识相交,其为怀素写下《僧怀素传》。
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茶业发展作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他亦德国黑蚂蚁生精片购买 擅写诗赋文,但传世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历史地看,之所以会出现陆羽这么个人,以及陆羽之所以会穷其一生、呕心沥血地研究茶事,也说明了茶在唐代社会中已然形成了相当丰厚的发展土壤。不信,有文物为证——
唐人品茶已经用上了“玻璃茶杯”
许多人大都知道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包括4枚舍利以及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国宝,却忽略了一件堪称“逆天”的文物,那就是“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之所以说这件文物“逆天”,是因为它的材质是接近透明的琉璃,如同现代的玻璃,在唐代,它就是用来喝茶的。
再简单介绍一下陆羽所著的这部奇书——《茶经》
《茶经》计三卷七千余字,分为十章。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如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
——从这第九章可以看出,饮茶之风,在劳动人民和“城邑之中,王公之门”还是有完全不同面目的。
十之图:说的是陆羽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身世凄苦,却也见过世间繁华,乐于乡野,却好结交官人文士的陆羽,在这里也暴露了他的局限之处。
但不管怎么说,陆羽所著《茶经》依然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他勇敢实践,掌握茶叶生产和制作第一手资料后,又遍考群书、广采众家的智慧结晶。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BRTV诚信北京3·15晚会连办七届,今年首次聚焦网络诚信! 德国黑蚂蚁生精片多少钱一盒
●再忆彭老!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彭士禄
●舞动的长城,认真的父亲!独家专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
监制: 孙成刚张彪 翟涛
上一篇: 98岁奶奶患糖尿病40年,她告诉我常吃这种菜,糖尿病人也能长寿!
下一篇: 方文山取名最烂的一首歌,周杰伦嫌弃的唱完后,红了10年零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