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症状
发布时间:2023-01-04 13:13:28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2-12-29 21:00
·上海
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早期控糖为中心,安全、便捷、经济为辅助,助力解决中国特色血糖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了解的不断深入,糖尿病指南不断发展完善,治疗理念不断演变,同时,糖尿病领域循证医学新证据和新型降糖药也在不断涌现。糖尿病治疗仍有一个中心任务不能变,那就是血糖达标。基于此,“医学界”特别邀请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梁泽容教授,为我们分享临床选择降糖方案的思路,以及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经验。
降糖为基,兼顾多方,临床如何转换胰岛素方案?
★医学界
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对患者健康有着巨大危害,对于病程较短或尚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请问您认为临床应如何治疗以期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关糖尿病的国内外指南不断在变迁,早在UKPDS和DCCT研究中就提出,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要强化降糖。随后ADVANCE、ACCORD、VADT研究要求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紧接着发展为强调多因素综合治疗。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近几年开始强调糖尿病患者的心肾结局干预。但不管指南如何变迁,血糖达标都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在延缓并发症方面,药物治疗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临床用药时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有无合并症)给予个体化治疗策略。但无论是否有合并症/并发症,都要注意一个中心点:血糖早期达标。血糖早期达标有利于远期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获益,即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尤其对于没有并发症、合并症的人群,更要强调血糖早期达标。
★医学界
在我国,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目前已有三年的临床应用经验了。在临床上什么情况您会选择使用每日1针(QD)或每日2针(BID)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能否请您结合具体病例分析?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版)》指出[1],生活方式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起始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或BID方案随主餐注射。
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或对于已使用基础或预混胰岛素QD治疗的患者,血糖控制仍不达标且频繁出现低血糖;或患者不希望增加每日注射次数;或需灵活注射时间的患者,均可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方案。
一般而言,对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考虑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可起始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治疗。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初诊糖尿病即见高糖毒性表现,常规应该使用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但患者个人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或工作原因拒绝,也不愿意采取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我们就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起始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多国共识》[2]也指出,相比于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如果出现高糖毒性或症状性高血糖,或需同时管理空腹及餐后高血糖,起始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另外,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HbA1c≥7.0%且出现≥2次餐后血糖升高者;或采用每日1或2次的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未达标且上调剂量后频繁出现低血糖者;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方案的治疗日剂量达到0.5U/kg或30~40U,餐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患者每天有两次主餐时需拆分注射;或基础胰岛素联合2~3针餐时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平稳时,了解患者β细胞功能和治疗意愿后均可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治疗。
★医学界
若预混胰岛素治疗控制不理想,是否考虑升级方案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德国黑蚂蚁生精片购买方案?为什么?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答案是肯定的。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由70%的德谷胰岛素(基础胰岛素)和30%的门冬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组成。两种组分在制剂中彼此独立互不影响,在皮下注射后两种组分也可保持独立作用、互不干扰[3],双相单峰,避免预混胰岛素肩效应[4],减小低血糖风险。同时兼顾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控制,帮助患者实现血糖的平稳达标,兼具有效性与安全性,另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无需摇匀,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因此,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QD方案治疗的患者,若血糖仍控制不达标且频繁出现低血糖或患者不希望增加每日注射次数或需灵活注射时间,考虑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方案;对于采用每日1或2次的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未达标且上调剂量后频繁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考虑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2]。
而当我们进行胰岛素转换时,要注意剂量问题。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QD治疗者,可等剂量转换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1次/日治疗者,等剂量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总剂量均与此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相同。剂量调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化情况,对于部分既往低血糖发生情况高的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应用剂量可比之前的预混胰岛素剂量降低10%~20%。
★医学界
临床上,由胰岛素强化方案(基础-餐时治疗方案、胰岛素泵治疗方案)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在剂量上应如何调整?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QD或BID的方案上如何选择?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转换[2]:基于个体需要进行,通常以相同单位数量的基础胰岛素剂量开始治疗。
基础胰岛德国黑蚂蚁生精片98元素+1针餐时胰岛素的患者,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治疗,通常以相同单位数量的基础胰岛素剂量开始治疗;
基础胰岛素+2~3针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开始治疗,通常以相同单位数量的基础胰岛素剂量BID开始;
对于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后仍需接受长期胰岛素治疗,且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期间餐时胰岛素用量较少的患者,可考虑转换为与原方案含相等基础胰岛素剂量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治疗;
病程稍长、血糖水平较高、β细胞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考虑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治疗联合口服降糖药方案。可将原胰岛素日剂量减少20%~30%,全天剂量可按照1:1分配于两次主餐前注射,并根据血糖进一步调整剂量;若控糖效果良好且胰岛素总剂量不大,可进一步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治疗;
对于病程长、血糖水平高、β细胞功能很差的患者可考虑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或BID治疗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
2、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换[2]: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早餐前注射剂量=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早餐前剂量+(6:00―18:00的基础率)+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午餐前剂量;晚餐前剂量=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晚餐前剂量+(18:00―6:00的基础率),依临床情况决定在剂量上减少10%~20%。
★医学界
目前,经济因素对于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在众多进入集采的胰岛素中,现未进入集采的创新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将会如何?对于这类创新制剂的未来使用和发展,您有何见解?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价格上来进行对比,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不占优势,但从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远期发展更好。
第一,有效性。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德国黑蚂蚁生精片功效,更符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特点;
第二,安全性。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易出现峰值叠加,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中两种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具有不同的药效学作用,在溶液中可保持独立的化学稳定性,且皮下注射后可发挥各自的药代动力学作用,能避免低血糖风险;
第三,依从性。临床上药物使用的简便性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依从性,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基本不含微粒物质,无需摇匀即可平稳降糖,提高患者依从性;
第四,经济性。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相对其他集采胰岛素单只价格偏贵,但患者可以在较少剂量下,联合口服药一起有效安全控糖。
临床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要遵循指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合并症、并发症等,设定个体化血糖目标。当口服降糖药失效,需及时起始胰岛素时;当有低血糖风险时;当患者要求减少注射次数时,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医学界
胰岛素制剂的应用,国内外是否存在差异,具体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梁泽容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群种族特点、政策、价格等方面,在胰岛素临床应用上国内外可能有所差异,但从病情和血糖控制方面,国内外差别不大。
美国人群饮食特点高油高脂高热量,超重、肥胖人群较多,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因此在用药上会偏向于减重效果较好的胰岛素制剂或口服降糖药,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群体重普遍上涨,胰岛功能每况愈下,就目前我国人群血糖特点而言,兼顾空腹、餐后血糖,能够避免低血糖风险的胰岛素更为合适,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德国黑蚂蚁生精片多少钱泽容教授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重庆市第三批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美国德州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市首届区县学科技术带头人
重庆市内分泌学、糖尿病学专委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全国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组员
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第七届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副组长、垂体性腺学组组员
江北区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发表SCI论著5篇,CSCD论著17篇,主研重庆市科委课题2项、重庆市卫计委课题1项,重庆市卫健委高端人才课题1项、江北区科委课题2项。
参考文献:
1.朱大龙,等.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7): 695-70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3.
4.Havelund, et al. Pharm Res. 2015;32:2250–8
5.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 Jul;17(7):659-64.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内分泌前沿资讯
-End-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上一篇: 女性下面有味道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电脑(computer,又称计算机)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